虚构54个“影子员工”骗薪500余万
——“95后”女子被诉,因职务侵占罪获刑4年
一个看似普通的项目专员,两年间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虚构54名“影子员工”、篡改客户邮件金额等手段侵占公司资金540余万元。近日,经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95后”项目专员张某因职务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10万元。
深陷网络借贷,债台高筑盯上公司漏洞
据悉,张某在公司担任项目专员,负责为合作的客户公司招聘派遣员工、核对用工数据并确认薪资发放。她虽不参与公司核心决策,却手握薪资发放流程的实际操作权限。按照制度,张某需根据客户公司提供的用工清单制作工资账单,经客户邮件确认后,将账单与确认邮件截图上传至公司系统。只要金额一致,系统就会审核通过,公司随即垫付派遣员工工资。一个月后,客户公司会将用工款项支付给公司。
起初,张某在岗位上本分工作。2019年开始,她深陷网络借贷,为偿还累积的高利贷,她甚至抵押了房产,却仍无法填补债务窟窿。面对高利贷催收的步步紧逼,张某将目光投向了自己手中掌握的薪资发放权限。
实际操作中,张某注意到,公司审核机制存在漏洞:系统仅核对账单与邮件中的总金额是否一致,而不验证员工名单的真实性。更关键的是,客户发来的确认邮件在转发时,正文中的金额竟可以被修改,加之公司采用“先垫付、后收款”模式,账期差使得短期账面波动不易被发现。
虚构54名“影子员工”领薪资,套取500余万元
2022年10月,张某首次作案。在收到客户发来的真实员工名单和确认邮件后,她偷偷将自己母亲的信息添加为“员工”,塞进薪资账单。随后修改客户邮件中的确认金额,使其与薪资账单总额一致,将篡改后的邮件截图与账单上传至公司系统后,系统审核通过。
就这样,张某首次操作便蒙混过关,“工资”打入其母亲账户后,她顺利套取到了第一笔资金。
初尝甜头,张某的行为逐渐猖獗。她陆续向多名亲友索要银行卡账号,前后共虚构出54名根本不存在的“派遣员工”。在每一次收到客户邮件后,机械重复“添加虚假人员、篡改金额、上传虚假截图”的流程,源源不断地将公司资金骗入亲友账户并转出。而面对亲友的疑虑,她则编造出“协助公司避税走账”“临时收款提成”等谎言搪塞蒙蔽亲友。
通过持续虚增大量虚假员工,据统计,张某累计套取公司500余万元的工资支出。
除此之外,张某还将“黑手”伸向客户公司的服务费。她通过篡改客户的账单内容,将应支付给公司的40余万元服务费,也伪造成员工工资,支付到了自己控制的虚增员工账户。截至案发,张某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侵占公司资金达540余万元,悉数被其填入了网贷和高利贷的无底洞。
骗局败露主动投案,检方起诉后女子获刑
2024年8月,公司负责人发现多笔垫付款项长期未收到客户回款,且应付服务费严重滞后,遂向公安机关报案。同年10月,张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利用职务便利虚构员工、侵占公司资金的犯罪事实,并陆续归还给公司60余万元。
今年3月,该案被移送至普陀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机关认为,张某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巨大,应当以职务侵占罪追究刑事责任。近日,普陀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本案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还发现张某案件中涉及多家非法放贷平台,相关高利贷APP线索已移送公安机关,并推动开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治理。
检察官提醒:
企业需筑牢监管防线,健全财务审批制度,对薪资发放、客户回款等关键环节设置复核机制,严格核验原始凭证真实性,加强异常账目监测,避免因“机械审核”埋下风险隐患。
从业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切勿将岗位便利作为非法谋利工具。
此外,对于普通群众来说,需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拒绝出借银行账户。要对“走账避税”“临时收款”等说辞保持警惕,同时,要远离非法网贷,避免陷入债务深渊。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