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侠克、余佩璇)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我几乎不吃甜食,怎么还会血糖高?”“我家没人得糖尿病,怎么我就中招了?”生活中,这类疑问总能引发糖尿病患者的共鸣。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会直接和“甜食吃多了”画等号,但事实远比这复杂。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

  为什么少吃糖仍可能患病?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医师程泽正表示:“摄入食品时,可以关注包装袋上的热量表,能量、碳水化合物含量一目了然。只要进食含有热量的食品,血糖就会有所升高,只是升高得快与慢、多与少的程度不同。”

  专家介绍,身体真正调节血糖的关键是胰岛素,它就像一个“搬运工”,血液里的葡萄糖含量升高,胰岛素立刻“上岗”,将血液中的葡萄糖送进身体细胞里,当成能量消耗或是储存起来,让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

  而糖尿病的本质,就是这套“搬运系统”出了问题。“临床上2型糖尿病最多见,一般见于40岁以上人群,其核心问题是身体调节血糖的‘系统失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灵丽表示,糖尿病发病原因复杂多样,遗传因素、作息紊乱、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都有可能导致血糖发生异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重‘搬运系统’负担,这也是如今越来越多中青年患上糖尿病的原因。”

  有人会产生疑问:我已经吃得很少了,或是一直在锻炼健身,为什么血糖还是控制不好?程泽正表示,进食的多少要结合自身胰岛功能及日常生活摄入热量综合考虑,靠饥饿疗法控制血糖存在低血糖等多种风险。另外,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热量的消耗,但如果摄入的热量仍大于消耗量,血糖依旧会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起病初期较为隐匿,不易被察觉。北京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冰介绍,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对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症状并不典型,如果出现疲倦、乏力、口干、易饥、视物模糊、多汗、反复牙龈炎等症状时,也需及时关注。

  糖尿病如何防治?刘冰建议,首先应提倡合理膳食,平衡膳食,在保证食物多样、合理搭配的基础上,做到限盐、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增加蔬菜摄入量。其次,要保持适量的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控制体重,保持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已患病者则需通过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降糖药物使用及血糖监测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