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青海省冬虫夏草保护利用新闻发布会在西宁举行,会上发布《青海省冬虫夏草白皮书》《野生冬虫夏草鉴别指南(第一版)》及《野生冬虫夏草和人工虫草鉴别技术规程》,通过系统梳理产业脉络、明确鉴别规范,为冬虫夏草资源高水平保护、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科学依据。
作为全球冬虫夏草核心产区,青海独特的高原气候和生态环境孕育了品质优异的冬虫夏草。近年来,青海已取得相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产品认证,构建起覆盖采挖、加工、流通的全流程规范体系,在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省冬虫夏草协会编制《青海冬虫夏草白皮书》,系统梳理了青海冬虫夏草的生态价值、经济地位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包含前言、5个章节、结束语共7个部分。白皮书的发布有助于青海冬虫夏草品牌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为规范冬虫夏草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野生冬虫夏草与人工虫草鉴别能力,保障冬虫夏草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此次发布的《野生冬虫夏草鉴别指南(第一版)》和《野生冬虫夏草和人工虫草鉴别技术规程》,为市场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将推动产业标准化升级,持续强化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据悉,野生冬虫夏草鉴别标准聚焦三大核心鉴别方法。形态特征方面:野生冬虫夏草虫体深黄至棕褐色,有20条至30条环纹且近头部较密;而人工虫草多通体橙黄或白色,颈部较细,草头均匀无渐变色。气味方面:野生冬虫夏草具有浓郁腥味,混合草菇香;人工虫草则气味清淡,类似普通蘑菇。技术指标方面:可通过DNA条形码+化学指纹图谱鉴定体系,精准区分寄主昆虫种类差异。
今后,青海将联合四川、云南、甘肃、西藏等冬虫夏草主产区,协同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掺杂掺假、冒用标识等行为,并结合溯源平台建设,实现“源头管控-过程监督-市场整顿”全链条治理,持续助力农牧民增收,为冬虫夏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