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0日下午,虎林市广电局大演播厅里,座无虚席,过道门口都挤满了人,前几排贵宾座上,坐的是市委市政府等“四套班子”成员,气氛很是严肃。
这是一场创作歌曲演唱会。
它怎么就能称为盛事,危言耸听吧?它有四个内含:1 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年,2 成为市委市政府的政治活动,3 全部文学文艺原创作品,4 全程在电视里展播一周。如果有别的活动能占其中两条,那它就算不上盛事。
一次群众文学艺术创作展示,突然变成官方“四套班子”的政治行为,迄今为止,在虎林文创史上,绝无仅有。这个华丽转身是怎么来的?
这是一次迄今虎林群众文学艺术创作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文艺种类协合,受众面广泛的文学艺术原创活动。这个活动是为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
创意初(三月)策划人向市文联做过请示,没有得到准确答复。
我邀约林晓峰、于景洋、王勇、陈同朝,以民间艺术家协会的名义,开启运作。这是一次纯原创歌曲电视演唱展播。从词、曲创作敲定,到演唱排练成功,从三月到八月,整整半年。
歌词创作,由我承担;作曲,由深圳交响乐团的国家二级作曲人刘续红(2003年央视春晚开场曲《过年了》的作者)、甘肃省白银市音协秘书长孟俊功、虎林音乐人赵忠君、张岱林、吕建军、李大实、邹本发等执笔;全部歌曲的配器谱,由赵忠君完成;民乐小乐队(10多人)的组织排练,头领于景洋;舞台场地设置王勇;对外联络陈同朝;文案和协调林晓峰;总策划和运作总监,刘悦春。
工作量最大的,是(独、合)演员与乐队的和弦,耗时最长,难度最大。于景洋老师(虎林专职文化工作者,长于二胡教学)费尽心机,耐心组织,夜以继日,好心抚慰(有的歌手或乐手难免不耐烦)。车到山前,丑俊如何,全靠他的能耐。事实证明,他不负众望,大功告成。
活动的起因,源于我的三首歌词。外地几位作曲人在刊物和报纸上看到我的歌词,谱了曲。一位是河北一个学校的音乐教师,给我的一首少儿歌词谱了曲,寄来曲谱,说学生们很爱唱,一个班级唱了,另一班也要学;令一位是甘肃白银市音协秘书长孟俊功,把《故乡的小火炕》谱了曲,发表在《甘肃音乐》上,歌手演唱后效果很好;第三位谱曲人是深圳交响乐团国家二级作曲刘续红,他把《乌苏里荷花》谱了曲,发表在什么刊物上,我记不得了(手头资料找不到了)。刘续红在电话里对我的歌词评价很高,说应当在国家一流行列(我想,这难免溢美之词吧)。
总之,他们的说法做法,让我有了信心,终于敢丑媳妇不怕见公婆了,亮出来,文学作品本应面向大众。
演唱筹备就绪后,我拿着曲谱和节目单草稿,请文体局长刘甲明审查,他看了一遍,说行,挺好。并同意文体局作第一主办人。广电局作了第二主办人,文化馆第三主办人。
说它规模大,还在于一次性原创歌词多(19首),一次性演唱十七首;曲谱创作人多(11人),参与现场伴奏的乐手多(近20,包括备员),参加演唱的歌手多(过20),主办协办单位多(10家),现场参观演出的受众多,电视展播收视多。
主席台上横幅主题会标,背景悬挂虎林手编艺人(于吉兰)的工艺品(一幅大大的“中国结”很是醒目)会场两侧排列着大幅剪纸(王勇的作品),颇具民族风味。
说它规模大,还在于电视展播时间长,宣传部指示播放一周。这台节目演出前一天,翟凤林(市文联主席)找到我,郑重地说:“你这节目被部里定为虎林四套班子‘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的正规节目了,要上报省委宣传部。”电视转播时,播报的主题果然是四套班子名号。
这次原创活动的附带效应是——四首歌曲被省作协和音协举办的“龙江杯”原创歌曲大赛,评为三等奖(余下是纪念奖两千多名)
全部费用,由我和于景洋承担。曲谱草稿的切磋,一个一个进行,中午或晚上,请作者吃顿饭,七八个作者,每人不止切磋一次,也就不止一顿饭。排练,歌手和乐队磨合,抢时间,中午是二十到三十个盒饭和饮料。大热天,很辛苦,隔三差五,得招待一顿象样的酒席。
大功告成后,给所有参加活动的演职和操办人买了慰劳品,做了影碟(当时做碟很贵,虎林只找到一个制碟人,单价25元,共制五十枚),人手一碟。每人还慰劳一台至今还能使用的体重秤(是陈同朝老师从“联通”公司化缘的实物)。当然少不了最后的庆功宴,五桌象样的酒席,喜气洋洋,谈笑风生。
总计花费,差一点就八千。外部投入的钱,总共二百,是我和陈同朝向社会单位化缘而来。
二十多年后的朋友饭桌上,还不时有人感慨:再也没见那样的原创活动喽。
这是虎林文学艺术爱好者创作活力的展示,是文学艺术跨界协作的典范,是文学艺术爱好者同心协力的产物,是虎林文艺服务民众的实践,是文艺爱好者自力自费的丰硕成果。
今天,这次原创活动的遗留之物,是当事人手里的影碟,一张制作详尽的人手一枚的彩色节目单兼纪念卡(现在,这张卡被收藏人刘淑岩女士珍藏一份)还出了一本《虎林原创歌曲集》(虎林制版印刷,50册,1200元,已被图书馆和文化馆收藏)
回首原创,感慨万千。
2025春
作者简介

刘悦春老师
黑龙江虎林市乡土文化人。
在全国十五个省市,四十三种报刊,七种文集,发表作品一百五十余篇(首)。
收集整理民间文学十七万字(已交送市非遗文化编辑组)。
探访记实乡土民俗,地方史实,乡语衍变,文物遗迹,特殊人物,成文三十余篇,赠送地方文化和档案部门留存。
筹建大型群众文学艺术创作组织三个(乌苏里文艺社、诗词联学会、原创歌曲沙龙)。
文学作品在国家、省市级赛事获(一二三等)奖十九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