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年轻人在毕业后都会面临职业选择的问题,而教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对于未来的选择。如何为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找到理想的职业?
11月5日,青联委员与全球发展青年先锋对话会在大连举行。在以“文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提升青年素质”为主题的小组讨论上,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数十位中外青年代表互相启发,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实施多元化教育,希望为青年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和选择空间。
长期从事创业教育工作的文莱青年吴彩丽,正在努力寻求答案。
在这位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典型项目青年骨干代表的观察中,文莱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依旧比较传统。“如果你在文莱问年轻人未来想要做什么,80%的受访者会说不知道,或者回答想要一份安稳的工作。”吴彩丽说。
她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部分学生个人能力与职业需求的错配:学生过度集中在学校所教授的课程上,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于是她在当地成立了一家名为Mavensdotlive 的职业培训中心,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帮助年轻人探索更多的职业可能性。
和吴彩丽一同参加对话环节的还有来自新加坡的何芝慧。在此次大连之行中,两人相谈甚欢。她们有着相同的目标——在多元化教育的背景下为年轻人寻找职业解决方案。
只有在考试中获得优秀成绩的才是好学生吗?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典型项目青年骨干代表何芝慧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在她看来,多元化的教育同时也意味着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在学校我们不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会进行文化交流,为社区服务。这些对年轻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技能。我们不能只看一张成绩单就决定学生是好是坏。”在这样的信念之下,她和合伙人建立了“技能组合职业社交群体”项目,打造更加多元化和包容的劳动力队伍。
在一次职业博览会上,一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实习生令何芝慧印象深刻:“她来自农村,没太见过外面的世界,当地的学校从未教过她求职知识,她也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但是工作中她非常勤奋且好学,面对问题时她不是简单询问答案,而是追求更多解决方式;当面对新技术时,她总是勇于尝试,从不拒绝。”
何芝慧认为,在多元化教育的背景下,好奇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同等重要。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技能组合职业社交群体”项目结束后,这名实习生成功拿到了一份位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工作,在此之前她从未去过那里。
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典型项目青年骨干代表伊维特·奥多优每天都要思考的事就是如何为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年轻求职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她是肯尼亚平等慷慨青年社会企业的联合主任,在工作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多元化教育对于求职领域的重要性:“为他们提供服务,首先需要了解他们的背景。”
地处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共分为47个郡,有44个民族,融合了斯瓦希里、伊斯兰、印度以及西方文化。生活在这里的伊维特·奥多优每天都需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尽管我们目前只服务本地区的年轻人,但是已经需要掌握多种语言和文化了。”她认为:“不仅仅在我生活的地方,整个世界都是多元的,只有在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才能知道如何与其他地方的人合作,从而走向世界。”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人们意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大连市青联委员、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韩秀对此深有体会。这几年,该校推出了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验班。作为一名老师,她见证了自己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获得的提升和成长。
韩秀介绍,除了语言方面的训练,课程中还设置了许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我能感受到学生在表达方面的提升,他们不再拘泥于背好一个单词、读完一本书,而是更多地去关心今天国际上发生了什么事,拥有了国际视野。”
在她看来,当下的中国大学生对于欧美等发达地区的了解,相较多年前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依旧存在一些信息差,所以“需要类似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见识、能力,“主动参与国际事务,走上国际舞台,为未来做好准备”。
大连市青联委员、大连拓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拓在留学生群体中也发现了类似变化。“这个变化大约发生在十年前。以往学生们总希望去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留学,但是现在他们会选择去一些很小众的国家。以前中国学生更喜欢长期留学,读完本科和硕士课程,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选择去国外待一到三个月。”
李拓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变化。他认为这体现出中国学生愿意并开始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全球化的价值观以及责任感。”他说。
据悉,青联委员与全球发展青年先锋对话会是11月2日-6日在辽宁举办的全球发展青年先锋交流营活动的一部分。全球发展青年先锋交流营活动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辽宁省人民政府、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办,辽宁省青年联合会、大连市人民政府、中国青年报社承办,大连市青年联合会、KAB创业教育全国推广办公室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