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一男子晒出朋友送给自己的一盒月饼。看到一处特殊标记后,男子一眼认出,这盒月饼正是之前由自己亲手送出的。事后一打听,在送出后的12天里,这盒月饼又五次被转送,最终转了一圈,再次回到了自己手里……男子感叹: 合着就我一人花钱啊!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关系型社会,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和黏合剂。不论是中秋节还是春节,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团聚的契机,有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在人情往来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礼物作为一个载体,不仅是礼节、礼数的体现,也彰显了诚意和心意,具有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符号功能。

  看似不可思议的“送人月饼回到自己手里”,实际上也情有可原。作为一种“潜规则”乃至送礼禁忌,别人送的礼物显然不能“物归原主”。只不过,礼物经过多方转送,从最开始张三送给李四、李四转送王五、王五转送周六、周六转送赵七……到后来,礼物流转到链条终端,并不清楚这盒月饼的“源头”是张三,张三送出去的月饼回到自己手中也是一种概率事件。此前,也有人发现春节期间送人的礼物最终又回到了自己手里。

  一盒月饼的流转故事,犹如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人情往来需要成本,将别人送来的礼物再转送他人是降低成本的一种理性选择。比较差异下的心理落差,让这名男子产生了“合着就我一个人花钱啊”的相对剥夺感。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月饼早已不像以前那样让人垂涎三尺;月饼作为一种美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象征意义。“送人月饼回到自己手里”,说到底就是礼物在流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闭环。礼物经过流动之后终究有尽头,礼物循环的结果就是既需要有些人花钱买礼物,也导致有的人为最终如何处理这些礼物而犯愁。

  为了避免节假日期间彼此走动造成的经济压力和资源浪费,很多家庭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和约定:走亲戚谁家都不用带礼物,大家都空着手来。从实践来看,亲戚之间并没有因为过年之间不送礼物而导致关系疏远和情感淡漠,大家团聚在一起照样推杯换盏、欢声笑语。更进一步说,礼物只是一种载体,没必要被虚荣的“脸面”所裹挟,没必要被人为的“文化枷锁”所束缚。

  “送人月饼回到自己手中”虽然没有违背人情往来讲究互惠和公平的原则,但却让当事人有些哭笑不得。简化交往行为,降低人情往来的成本,有助于给人们“松绑减负”,让人们少一些人情往来的经济压力与精神痛苦——长期以来,花费多少成本,送什么礼物,历来是一个让人纠结乃至痛苦的过程。

  在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里,正常的人情往来的维持,一定是低成本、高效率的。不论是古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还是亲友之间开诚布公地约定互相不送礼物,抑或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礼金互免卡”,都生动、鲜活地说明人情往来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有品质的交流与互动,而不是礼物本身;如果本末倒置,人情往来就会流于形式、徒有其表,变得庸俗而乏味。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