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营养师”夸大其词推销保健食品 专家建议
网络平台应压实“营养指导”内容审核责任

漫画/李晓军
“生病不用去医院,多吃点儿保健食品调理调理就行……”当前,网络上充斥着不少以营养师身份自居的“专业人士”,他们在各大社交平台或短视频平台进行所谓“营养指导”,很多消费者对他们的信任程度甚至超过了医生,心甘情愿成为他们所推荐保健食品的忠实用户。
然而,这类打着营养师旗号的所谓“专业人士”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实目的并非为了消费者健康着想,而是为了推销保健食品。不仅这些产品存在夸大功效等问题,一些不负责任的“营养指导”更会严重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近日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保健食品销售人员必须明确销售行为边界,各大网络平台同样要肩负起相应审核责任,严查此类假借营养指导之名销售保健食品的行为。
圈子有点乱
记者以“营养师”“营养指导”为关键词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搜索后,发现不少网友发布关于家人迷信“营养师”,真金白银“买健康”的求助帖。在评论区中,一个较为集中的问题就是,这些所谓的“营养师”,究竟是什么来头?
佳月(化名)前几年通过学习和考试成为一名注册营养师,如今经营着一个线下门店,主要指导用户减肥瘦身。她会定期在线上直播,分享一些健康饮食方法。
“营养师这个圈子现在确实有点乱,不少人打着这个名头,实则在做着推销保健食品的买卖。”佳月介绍说,当前营养师种类主要有注册营养师、公共营养师、营养指导员等,其中注册营养师对学历、专业及工作年限的要求相对较高,其他类别的营养师也有对应的专业要求,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进行营养指导,或为民众提供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指导等。
但现实中,特别是在网络上,各类“伪营养师”充斥其中,一些产品销售人员通过短期速成课程培训获取所谓“营养顾问”“健康讲师”等证书后,便开始以“专业人士”自居进行营养指导,实则为了直播带货。
这类营养指导往往有精心设计的套路——目标大多锁定有迫切健康需求且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的老年群体,借助所谓营养师的身份,通过营养指导引出他们想要推销的产品,再利用虚假案例、夸大产品功效等手段将普通保健食品包装成能有效治病的“灵丹妙药”。
佳月说,营养师为用户作营养指导时,大多会依据用户个人身体状况、既往病史、生活饮食习惯等定制专属方案,以保障用户健康并收获最佳效果。当前,一些销售人员为了获取消费者信任,会假借营养指导名义为消费者定制“个性化方案”,但这些方案往往都指向推销产品,根本没有考虑个体差异,甚至缺乏科学依据,存在明显错误,给消费者健康带来很大威胁。
话术有点假
健康是民生大计,不容虚假营销染指。在邓勇看来,唯有划清营养指导与商业营销的边界,才能让营养指导回归本真。
“营养师提供的营养指导必须与保健食品销售脱钩。”邓勇指出,营养指导应当基于个体健康状况,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建议,而不是具体产品推荐。如果营养师以科普健康知识为主,不绑定具体产品,属于正当指导;如果以推销保健食品为目的,利用营养师身份诱导消费者购买,则属于商业营销行为。
保健食品在我国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保健食品为特殊食品,产品属性为食品,国家对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需要依法进行注册或者备案。
在实际推销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暗示保健食品具有“防病治病”功效。邓勇指出,不论是营养师,还是保健食品销售人员滥用营养师身份进行产品推销,如果出现类似话术,已经涉嫌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相关规定。
此外,广告法第十八条禁止保健食品广告中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等内容。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邓勇认为,若以此类方式推销保健食品,就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
打击应及早
保健食品销售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邓勇认为,对于保健食品乱象,应多管齐下进行遏制。在销售方面,必须明确销售行为边界,比如不得夸大功效、不得暗示疗效、不能虚构案例,更不能在没有专业资质的前提下,虚构营养师身份以营养指导之名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
当前,线上已成为保健食品销售的一个“主阵地”。在邓勇看来,各网络平台应落实主体资格审查制度,严格审查特殊食品入网经营者资质证照等信息,对平台内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抽查和监督,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制止并向监管部门报告,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立即停止提供网络平台交易服务。同时,特殊食品与普通食品、药品等在网页展示上应有明显区别,避免混淆,保健食品销售页面应当在显著位置标示“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等提示信息,避免误导消费者。
针对营养师身份滥用等问题,平台要加大审查力度,对相关账号进行认证,清理营养顾问、健康讲师等模糊头衔,验证审核营养师资质,对于“营养指导”类内容应加大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查,屏蔽虚假宣传。
事实上,针对保健食品乱象,监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秩序。自2020年4月起,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委开展了为期五年的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保健食品领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目前,我国保健食品抽检合格率已达99.5%以上,行业整体规范程度持续提升。
“监管部门在严格保健食品注册备案管理的同时,也要对线上直播、社交平台发布信息、线下开展健康讲座等多种保健食品销售渠道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监管,从源头阻断虚假宣传链条。”邓勇希望,消费者能理性看待保健食品功效,明晰“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的理念,科学选购,谨防误导。购买保健食品要选择正规渠道,不要轻信所谓“专家”“营养师”将产品夸大为“灵丹妙药”的言辞。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