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调查,全球约1/6的癌症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这些感染便是人们俗称的炎症。
炎症本身是免疫系统的保护性反应,没有绝对的好坏,但有些炎症长时间不治,可能发展成癌症。炎症发展为癌症,通常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如果存在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或有癌症家族史,这一进程很可能加快。
炎症的种类
炎症一般包括急性和慢性。
急性炎症,往往是身体的应急保护,如皮肤破损后的红肿热痛,是组织在修复损伤。流感时发烧,是免疫系统在升高体温抑制病毒复制。这些短期炎症通常不超过7天可自愈。
慢性低度炎症,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像“文火焖烧”般侵蚀器官,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诱发2型糖尿病、增加癌变风险等。
这些炎症不要拖
在多种慢性炎症中,以下几种与癌症关联尤为明确,需要引起重视。
1.慢性病毒性肝炎
我国是肝炎和肝癌高发国家,肝炎病毒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约80%的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
乙肝病毒感染后,易在细胞反复修复过程中将病毒基因片段整合到正常细胞片段,从而造成细胞突变,形成肿瘤。
2.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胃部炎症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重要诱因,早在1994年就被列为胃癌的1类致癌物。
该细菌通过附着胃黏膜并分泌多种酶,引发炎症和溃疡,与其他因素,如遗传、吸烟、腌制食品摄入等共同促进胃癌发生。
3.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患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较普通人高出20倍左右。
在慢性炎症中,持续的炎症信号可损伤胰腺组织,导致抑癌基因失活,并进一步促进炎症细胞浸润和腺泡损伤,最终诱发胰腺癌。
4.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绝大部分肠炎不会癌变,不过有种肠炎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它具有慢性发展、反复发作的特点,从肠炎发展为胃癌,一般会经历3个阶段: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细胞损伤→结肠癌。
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患结肠癌的风险随着时间增加,20年以上的患者癌变几率可达5%~10%。
5.宫颈炎
宫颈发炎后,如果同时感染了人乳头瘤病毒,就可能诱发宫颈癌。
怎么避免炎症失控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但是大量研究表明,慢性炎症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因素。如果我们能及时控制炎症发展,就可以明显阻断疾病的进展,减轻对身体的损害,甚至大大降低肿瘤的发生概率。
重视体检,早期筛查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及有针对性的癌症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或肿瘤,从而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控制慢性感染
及时治疗乙肝、丙肝、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可有效阻断相关炎症持续存在,是预防癌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远离污染环境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尽可能少用染发剂和杀虫剂,远离强酸、强碱和甲醛等化学因子。
不乱吃抗生素
非细菌性炎症,千万不要乱用抗生素。不能把抗炎等同于吃抗炎药、抗生素,一遇到上火、喉咙痛就吃两颗,这样会破坏炎症平衡。
慢性炎症往往不是细菌引起的,要么是无菌性炎症,要么是病毒感染。即使病毒感染合并细菌感染,也一定要到医院就诊,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减少“压力性炎症”
背负巨大压力,会降低身体调节炎症的能力,诱发多种炎症疾病。因此要学会调节压力,积极排解不良情绪。
这些习惯有助于抗炎
抗炎,还要从生活中吃、喝、运动、睡眠等方面做起。
1.优选抗炎食物,避开促炎饮食
多吃天然彩色蔬果:比如蓝莓、西蓝花、胡萝卜、番茄等,它们富含抗氧化剂和多酚类物质,能有效对抗炎症。
多选择健康脂肪:Omega—3脂肪酸是天然的抗炎高手,常见于深海鱼(如三文鱼)、亚麻籽和核桃中。
多用天然香辛料调味:姜、蒜、肉桂、咖喱等天然香料含有抗炎成分,美味又健康。
减少促炎食物摄入:少吃高糖零食、油炸食品、精制碳水(蛋糕/高糖面包)和过度加工的肉类,它们会加剧体内炎症反应。
2.保证充足饮水,选择抗炎饮品
多喝白水或茶:水有助于代谢废物,绿茶中的茶多酚具有良好抗炎特性。
适量饮用咖啡:黑咖啡富含抗氧化物质,但应避免加入过多糖和奶油。
少喝含糖饮料:奶茶、果汁饮料等含大量添加糖,会促进炎症发生。
3.保持规律运动,避免久坐
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周150分钟左右,能有效降低炎症指标。
加入力量训练:增强肌肉不仅能改善代谢,也有助于控制炎症。
避免长时间久坐: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一下,降低久坐带来的炎症风险。
4.保证优质睡眠与充足的休息
每晚7~8小时睡眠:睡眠不足会升高皮质醇和炎症因子水平。尽量保持规律作息,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帮助身体建立健康的生物节律。
(综合来源:澎湃新闻、央视新闻、生命时报、绍兴发布、河南省健康中原服务保障中心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700期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