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4日电 题:一课难求!年轻人为何热衷上夜校?

  新华社记者王默玲、孙丽萍、程思琪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近段时间,上海年轻人“下完班、上夜校”的夜生活方式在社交媒体中“出圈”。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那波夜校潮,这届年轻人热衷的夜校课程更丰富多元,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有的课程甚至“60秒内全部抢光”。

  看似“无用之用”的课程,为何如此受到身处职场的年轻人追捧?记者就此走进上海市民夜校,了解其火热背后的原因。

  几十万人开抢,夜校“一课难求”

  一盏台灯、一块陶片、一把刻刀,沿着纹样的走势徐徐下刀,吹开杂屑,一片叶子便呈现在陶片上了……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周三晚上都有一群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篆刻陶刻。本定于晚上7点钟开始,但6点半不到,记者就看到陆续有不少年轻人提前到校练习了。他们调侃道:“读书时常常‘踩点’到教室,现在工作了上夜校恨不得多学一点是一点。”

  “我的工作单位就在附近,下班、上学能实现无缝衔接。”28岁的白领程琪此前参加过市民夜校中的街舞课,“今年一看到新课程的报名信息,我也推荐给了身边的同事朋友。”

  口口相传、社媒传播的助推下,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吸引了几十万年轻人报名抢课,可谓“一课难求”。上海今年推出了春、秋两季市民艺术夜校的课程,当下正在进行中的秋季班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总校,联动设立25个分校和117个教学点,开设382门课程,共招收学员9117人。

  29岁的篆刻陶刻学员杨旭,今年是第一次参与艺术夜校:“平时下班回家经常刷刷手机时间就溜走了,空虚和浮躁的情绪随之而来。但在夜校学篆刻的一个半小时,我能全身心专注在一件事情里,反而觉得充实又平静。”

  这节篆刻陶刻课程的授课老师是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吴宝平,为了降低学习传统技艺的门槛、提升学员们的兴趣,吴老师精心安排课程节奏、改进雕刻工具:“这些雕刻的纹样都是我找专业的画家朋友设计的,我特别希望传统文化能以一种轻巧、亲切的方式让年轻人得以亲近。”

  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创办于2016年,聚焦“社会大美育”目标,通过延时开放、公益性收费的方式,在晚间时段服务18岁至55岁人群,以努力满足各年龄层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

  “夜校不只是年轻学员们单方面从公共文化服务中获益,其实这是一场‘活起来’的文化与年轻人精神需求的双向奔赴。”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培训部主任刘嘉说,“不少非遗技艺、传统文化长期以来都在相对小众的圈子里沉淀,部分公共文化场馆也缺乏年轻受众群体的靠近,而夜校无疑是盘活了这些资源,既让年轻人找到触及文化艺术的门路,也让传统手艺人的技艺有了更大的意义与价值。”

  “夜校热”背后是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

  据了解,除了上海,目前广东、浙江等地也涌现出丰富多样的夜校课程,以及针对年轻群体的文化活动。“夜校热”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渴望成为艺术审美与精神世界的“富有者”。“夜校”并非新鲜产物,20世纪80年代,不少年轻人通过夜校求知识、学本领,以弥补自身文化知识的短板。“如今艺术夜校的火爆回归,则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后,对于艺术审美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金忠明说,艺术的实质就是生命力量的展现,青年人生命力量如此旺盛,他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更胜往昔,这一需求正好和艺术夜校的内容价值相对接,“夜校热”是情之所趋、理所当然的。

  ——“一杯奶茶钱”让高质量美育资源触手可及。记者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报名界面看到,课程几乎都是500元12节课,每节课90分钟。“平均下来一小时课也就是一杯奶茶钱,但授课的老师有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艺术院团专业教师等,极具性价比。”程琪说,此前年轻人即使对文化艺术和传统技艺感兴趣,要么找不到门路学只能“远观”,要么就几百上千一节课实在“肉疼”,“但政府主导释放的美育资源就在‘楼门口’‘家门口’,触手可及又质好价优,很难不火”。

  ——焦虑与压力需要一个“治愈时刻”。“说实在的现在大家的工作压力都不小,难免会产生焦虑,很需要一些能让心灵沉淀下来的事情,在夜校学艺或许就是一个有效方式。”杨旭说。

  刘嘉认为,当代的年轻人其实更遵循内心的需求,他们也真的很懂得学会欣赏艺术之美。“在社会竞争之下,与紧绷的职场环境相比,艺术夜校更能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美好的氛围,很多年轻人走进夜校相比学艺,更多的是为了舒展心灵、释放情感。”

  “夜校热”或将成为一种常态

  “希望课程的供给未来能够更加丰富”“不仅是春、秋两季,我希望夜校能四季常开”“还想学习更多的本地传统技艺”……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学员们的很多期待,“夜校热”未来也许会成为一种常态,这也将考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能力与水平。

  “市民艺术夜校的火爆和供不应求,其实是对政府如何提供更充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金忠明说,“可以预测到的是,今后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政府部门要搭建更好的平台,让各类主体都能成为艺术课程多样化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使丰富的都市资源能转化为可为市民群众所用的美育资源。”

  刘嘉认为,资源的扩大与放开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在充分结合本地的艺术特色、整合好各类资源、管理好场地人员安全的基础上,保证现有课程水准与质量的同时,不断注入新的资源供给,“越是高质量且充分地满足市民群众的艺术需求,对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文明水平、艺术修养,越大有裨益”。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未来将聚焦“社会大美育”目标,大力推动全城美育、全民美育、全过程美育、全年龄段美育,坚持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创新文化民心工程,深化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充分发挥丰富的专业场馆机构优势,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