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子女分担带娃重担,部分银发长者选择离乡、进城,开始“老漂”之旅。城市化、老龄化和数字化交汇,进入都市的一些老漂族亦逐渐拥抱数字技术、玩转社交媒体。

  根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全国有超1800万老年流动人口,并且规模呈持续增长趋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银发人群陆续“触网”。中国互联网调查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60岁及更为年长的网民已超1.4亿人。

  与一些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年轻人不同,一些老漂族保持着探索社交媒体的新鲜感,朋友圈成为他们缓解思乡焦虑、展现生活变迁、拓展社会交往的新舞台。

  老人们在浙江省云和县百龄帮凤凰家园长者养护中心的老年木玩活动室体验数字翻板游戏 徐昱 / 摄 

  进入城市后,老漂族与晚辈共同生活,承担子女家中的大量家务劳动,人际关系网络以子女孙辈为中心。不同于“未成年子女+成年父母”,在“成年子女+老漂父母”的组合中,子女对现代都市的了解远超父母,长者经验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老漂族普遍缺乏在子女家中的话语权,仿若“寄子女篱下”。此外,物理空间的骤然拉近,使不同代际围绕生活习惯、育儿观念等事项产生摩擦甚至冲突,老人们能决定的或许仅有家人的三餐菜式。

  思乡,是绝大多数老漂族在新城市的初体验。在老漂期间,他们会主动保留村镇户口、不定期返乡、与家乡亲友保持通讯。在部分老人的未来规划中,他们将在完成养育第三代的任务后回乡养老。故乡和老友,是他们断不掉、放不下的牵挂。

  在磨合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不少老漂族努力尝试融入新城市、结交新朋友,进而发展新的在地关系网络。参加广场舞队、社区公园闲聊、带娃过程中结识同龄老人,是老漂族在新城市交友的三大方式。他们交往的多是邻近住户。对于人生地不熟的老漂族来说,这些城市里的新邻居、新朋友可算作是一大慰藉。

  迁居生活的喜与忧、处理各类人际关系的乐与愁,为老漂族在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提供了素材。在老漂族的朋友圈中,家庭日常和生命故事是两大主题。

  家庭日常,即老漂族对家庭成员行为的呈现,也包括对其自身行为的呈现。老漂族多采用亲密言语和温情叙事,辅以图片和视频,展示家庭成员的温馨互动,讲述老漂族的个体行为。典型场景如老漂族为晚辈准备饭菜、独自或结伴出行游玩,前者用以展现老漂族对晚辈及家庭做出的奉献,后者用以体现老漂族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命故事,即老漂族对个人生命历程中关键事件的讲述。老漂族多使用大段文字甚至多条朋友圈连载,辅以旧照片,以较为正式的文学叙事风格追忆往昔、总结经验,试图描述其求学、成家、立业、老漂等一系列人生大事。如果说家庭故事呈现的是老漂族此时此刻的生活状态,那么,生命故事则更多呈现了老漂族的历时性回忆及感受。

  对于面临晚辈、旧友、新邻等复杂人际关系的老漂族来说,朋友圈不仅为他们提供表达和呈现自我的机会,亦可作为另一类交往空间,让老人们将交往活动延伸至线上。

  在家庭沟通中,老漂族的日常分享多伴随着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回应,双方在朋友圈的正向表达氛围中展开互动。这种亲密的线上社交能够缓解线下交流中“话赶话”、词不达意、情绪“上头”等冲突,其过程本身就能构成独特的家庭集体记忆,可以使双方反思家庭成员沟通模式,为其像朋友一样相处提供了可能。

  从家庭语境移至家乡语境,老漂族通过朋友圈功能,可以轻松连接遥远的家乡、与故友在虚拟世界“别后重逢”。同时,在朋友圈中,老漂族与其城市新邻居能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迅速完成点赞和互赞,由此形成“点赞之交”。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即便是在数字时代,老漂族也并非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身上仍具有追求老有所乐、探索世界和与他人交往的勇气与能力。(作者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