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是法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其他世界性大都市一样,面临贫富差距扩大、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为应对这些“大城市病”的挑战,巴黎在都市治理方面祭出三招。

  “社会混合”缓解贫富对立

  “社会混合”是法国公共政策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同一个社区要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居住,以加强社会融合与团结。法国法律规定,巴黎社区人口超过1500人的、外省主要城市社区人口超过3500人的,社区内住宅须有25%是社会住房。社会住房一般为中低收入人群所居住,许多是少数族裔和外来移民。

  半月谈记者在巴黎经常看到,富有设计感的商业楼盘和高密度的社会住房相邻而建。居住其中的人尽管阶层有别,但可以使用同样的社区公共服务。

  以公立学校为例,按照“就近入学”原则,混合社区的生源自然是混合生源。据法国国民教育部2023年一份报告,在生源混合程度高的学校,家境较好的学生表现得更积极乐观,家境较差的学生也更有安全感。学生成绩实际上未受生源混合影响,尤其是家境较好学生的成绩也没有被拉低。

  “15分钟城市”改善人居环境

  在国际上颇有名气的“15分钟城市”理念,最早由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学者卡洛斯·莫雷诺在2016年提出。他认为,现代城市起初是为了生产工作而设计,人们住在郊区,开车通勤上班,城区则按照功能划分为商业区、娱乐区等,随之而来就有了富人区、穷人区的区分。“15分钟城市”要打破这些隔阂,让城市居民不分阶层,居住、工作、看病、采购、学习、娱乐6大基本需求都能在家周边步行15分钟行程范围内得到满足。

  这一理念得到本届巴黎市政府的青睐,莫雷诺被聘为政府顾问。以此为目标的改革有不少具体措施,包括新建配套设施、保护临街小店、活用公共场所等。2021年起巴黎部分学校在学生休周末时对周围居民开放,成为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即是其中一例。

  改善人居环境,要扭转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规划,为行人留出空间。为此,巴黎市政府在推行公共交通的同时,出台一系列限制汽车出行的政策。去年11月,巴黎市中心划定出“限制交通区”,汽车可以抵达区内停泊,或结束停泊从区内驶离,但不允许直接穿行。今年3月,巴黎试行把环城公路部分路段最内道改成“拼车”专用道——统计显示巴黎大部分出行车辆里只有驾车人,这被视作对交通资源的“铺张浪费”。

  以“跨城合作体”完善治理协同

  传统上,法国地方行政采取双轨制,部分由中央管辖,部分由地方自治。即便行政区划级别不同,各地方政府间也没有从属关系。为求协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地方政府纷纷结成“跨城合作体”。巴黎市及周边市镇于2016年正式成立有独立财政的“大巴黎都会区”,面积是巴黎市的8倍。

  大巴黎都会区在以下四方面替代域内市镇行使权力:一是城市空间整治,二是城市住房管理,三是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管理,四是节能环保。大巴黎都会区由一个民选的议会管理,同时成立两个咨询机构,分别是域内各市镇市长组成的“市长议会”和社会各界及市民代表组成的“发展议会”。

  大巴黎都会区也被划分为11个较小的“跨城合作体”,它们和巴黎市统称12片“领土”。这12片“领土”依照其域内市镇授权管理用水、垃圾处理、贫困救济等。大体上,都会区管总体,各“领土”管本地,二者在一些事务上协调共管。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国际绿色品牌联盟
Avatar photo

作者 绿色经济网

  “绿色经济网”是以绿色经济大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服务于不同领域群体。绿色经济网为绿色新政、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品牌、各行各业的绿色人物服务。为了绿色经济网更好的发展壮大,欢迎各界有缘人士,友情参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