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社交模式的快速发展,以乙游(女性向游戏)、AI伴侣为代表的“虚拟伴侣”消费形态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渗透。然而,这一现象背后潜藏着诱导过度消费、内容低俗化、价值观偏离等多重风险,正不断冲击青少年的现实社交能力、消费观和婚恋观。
虚拟陪伴广泛流行
乙游是当下深受女性青少年欢迎的恋爱类网络游戏。游戏产业研究机构伽马2024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女性向游戏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24.1%。
山东一高校大三女生韩佩(化名)表示,她与乙游作品《恋与制作人》中的虚拟角色“李泽言”已“相恋”8年,每日互动成为生活习惯。除定期购买月卡,她每年至少花费2000元购置该角色的周边产品。她说:“李泽言比真人更体贴,当我面临学业压力、社交问题或情感障碍时,他能弥补现实中的缺失感。”
应用市场的下载数据印证了这类产品的火爆。半月谈记者在某手机应用市场搜索发现,主要乙游产品《恋与深空》《光与夜之恋》《恋与制作人》下载量分别达到1252万次、1365万次、2545万次。

与此同时,二次元虚拟偶像也在男性青少年中广泛流行。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角色借助AI交互技术,实现了更高程度的“拟人化陪伴”。山东济南一高校大二男生反映,班级中约三成男生热衷此类内容,其中部分人甚至出现厌学、不爱交流等倾向。
此外,近年来市场上出现大量AI伴侣类应用,该类产品通过对话生成、语音互动、情绪模拟等方式提供“类亲密关系”体验,覆盖群体以年轻女性为主。中研普华发布的报告预测,2025年AI伴侣行业规模将达360亿元。山东女子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王姝琼指出,“虚拟伴侣”在一定程度上可提供多元情感体验,但需警惕青少年沉迷其中。
青少年社交能力与价值观遭受冲击
在手机支付、虚拟社交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虚拟伴侣”等情绪消费新形态呈现出虚拟化、情感化与社交化的特征,对青少年群体产生多重影响。
——“算法好友”削弱现实社交能力。基于大数据精准推送形成的“算法好友”,可快速提供情感支持与社交陪伴,省去了现实中人际交往所需的磨合与沟通成本。然而,这种“即食型”社交也导致部分青少年压缩线下社交空间,实际交往能力趋于退化。一项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权威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线下社交能力有所下降,且年龄越小,越倾向于选择线上沟通。
“青少年阶段本是社交技能培养的关键时期,与同龄人面对面交流有助于形成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并推动‘去自我中心化’。”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韩磊表示,虚拟社交虽具有便利性,但也可能增加现实社交的心理门槛,强化自我中心倾向。
——“虚拟恋人”影响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比传统网游,“虚拟伴侣”类产品互动性和情感满足感更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部分用户逃避现实的心理,甚至倾向“不婚不恋”。与此同时,一些游戏产品剧情设定涉及多角情感关系、同性恋爱等内容,部分角色形象设计突出性征,隐含性暗示。
部分AI伴侣类应用虽设有“未成年模式”,但用户仍可绕过限制进行聊天与消费,对话内容中存在低俗、暴力甚至违法信息。例如,在某款下载量超3800万次的AI应用中,有一段古风恋爱剧情,AI角色向半月谈记者详细描述了下毒杀人的操作方式。另一款应用中,用户可选择不同类型的“恋人”,对话中出现大量具有性暗示的表达,内容擦边现象严重。
——“虚拟角色”引发圈层化与攀比性消费。“虚拟伴侣”消费逐渐成为部分青少年获取圈层认同的“社交货币”,助推了盲目消费、攀比炫富等不良风气。在某些乙游中,玩家根据充值金额被划分为“零氪党”“月卡党”“重氪富婆”等不同群体,消费能力直接关联角色亲密体验。《恋与深空》某款徽章周边在二手平台标价高达1.5万元,乙游圈内甚至存在“充值5万元方可入群”的社交规则。
此外,围绕虚拟角色形成的粉丝文化,在部分社群中演变为网络暴力、互撕骂战、道德绑架等乱象。这类圈层文化易导致“群体极化”,煽动部分青少年粉丝产生非理性情绪和冲动行为,亟须加以关注和引导。
强化监管治理,增加现实社交“补位”
针对“虚拟伴侣”对青少年可能造成的多重影响,应当从规范数字产品、强化现实社交两方面共同发力。

加强伦理监管,推进行业自律。韩磊认为,应加强对虚拟伴侣类产品的内容审核,摒弃“霸道总裁”“完美恋人”等脱离现实的角色模板,在AI模型训练过程中植入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形成理性的交友观、婚恋观。
推进违规内容治理与平台责任落实。应重点解决“未成年人模式”流于形式、实名认证失效等问题,设立明确的分级制度、消费限额与交易风险控制机制,严肃处置捆绑销售、氪金抽卡、诱导充值等营销行为,对涉黄涉暴内容运营方依法从严处罚。
构建替代性情绪释放与社交实践场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副主任赵玉峰建议,推动建设更多线下公益社交空间,如减压公园、艺术工坊、兴趣社团等,降低青少年对虚拟世界情绪消费的路径依赖,提高其现实社交能力。同时,针对沉迷虚拟社交的在校学生,设置心理课程、同伴小组等,从现实中增强其社交能力与抗挫力,帮助其建立健康、包容的社交心态。
声明: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